后记(一)(5/6)

作品:《民国之文豪崛起

洛阳纸贵之盛况。”不仅如此,这部还在中国催生出一个新的文学流派,即“后期浪漫派”。

在搬来香港之后,徐吁的创作生涯进入另一个高峰期,整个60、70年代,徐吁乃是香港文坛的扛鼎人物!

“四条!”周赫煊一张麻将拍出。

徐吁笑道:“老校长,你这张牌打得刁钻啊,让我吃也不是,不吃也不是。”

徐吁在北大读书的时候,周赫煊正好担任校长职务,所以他称周赫煊为“老校长”。

“吃啊,送上门的还不吃?”叶灵凤笑道。

“不吃不吃,自力更生,摸牌要紧,”徐吁笑呵呵道,“我们都是有底线的人,坚决不吃嗟来之食。”

周赫煊乐道:“小徐的讽刺功底又见长啊。”

“那帮绿背,就是该骂!”徐吁说着拍出一张牌,“九筒!”

“绿背文化”在此时的香港很流行,几乎主宰了香港文坛。“绿背”之绿,是美元之绿,美国政府专门在香港成立“亚洲基金会”,资助出版公司和杂志社发行政治文学。

无数从大陆逃难来香港的文人,三餐难继,生活窘迫,于是领着美元搞创作,攻击大陆和**成了政治正确。其中张爱玲的《秧歌》和《大地之恋》,就是她初到香港生活困难时写的,文学质量奇差无比,只为拿美元过日子。

而此刻牌桌上的四人,都还坚持着文学创作底线,对“绿背文化”深恶痛绝。跟政治无关,他们纯粹是觉得拿美元搞创作,在自己的作品里说假话太恶心了。

就拿张爱玲的《秧歌》来说,写的是新中国农村的“悲惨现状”。这女人根本就没在新中国农村待过,她能写出什么玩意儿?全靠瞎编乱造。

整个50年代,香港文坛都处于阵营对峙当中,一方是“绿背集团”,另一方是“反绿背集团”。

“爸,我回来了,”周维烈推门而入,“叶叔叔好,两位徐叔叔好!”

……

夜晚。

周赫煊惊道:“什么,你准备去大陆?”

“是的,”周维烈解释说,“中国成立了计算技术规划组,华罗庚老师担任组长,准备研发属于中国的电子计算机。两个月前,我在伦敦就接到了秘密信件,邀请我加入即将创建的计算技术规划组和中科院计算机所。”

周赫煊反对道:“你一个数学家和软件工程专家,跑去研发什么计算机?”

周维烈从包里拿出两卷微缩胶卷说:“这是英国最新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《民国之文豪崛起》 最新章节后记(一),网址:https://www.xbqg23.com/0/183/1074_5.html